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source
urlink
comments_enabled
icon
password
Publication Date
link
发布日期
自 4 月 22 日以来,印巴关系因一场在印控克什米尔突发的恐怖袭击而再度出现紧张,双方为此甚至进入自 1999 年卡吉尔战争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交战。尽管在美国等国家斡旋下5 月 10 日双方宣布停火,但局势仍未彻底降温。在 卡吉尔战争时,印巴刚刚正式跨入核门槛仅一年。幸运的是,在卡吉尔高地上进行那场持续近 3 个月惊心动魄的交战时,印巴之间通过密切的“后门外交”一直保持沟通,加之来自美国等国际上强大的压力,因此战争走势可在高层掌控之下。如今印巴间缺乏可靠的沟通机制,两国国家安全顾问还是在美国压力之下建立联系,难怪印度官方强调这仅仅是“保持联系而非谈判”。卡吉尔战争时期印巴之间“后门外交”到底是如何进行的?2000年,我非常有幸与印巴后门外交的巴基斯坦主帅—前外交秘书奈克( niaz naik)多次长谈,他给我讲述了当年他帮助巴基斯坦时任总理谢里夫和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为突破克什米尔问题僵局所展开的“后门外交”故事。这段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对理解当前印巴关系、思考化解克什米尔争端的可能路径也极具启发意义:印巴和解之路需要双方政治智慧,更需要几代人在时间与耐心的积累。
1999年3月27日,新德里一家小宾馆住进了一位身材不高但风度翩翩的游客。在宾馆经理眼中,这位客人行迹特别:他从不出门,所有餐食都在房内用;他虽有长长的会客名单,实际来访者却只有一人——印度人R·K·米什拉。直到4月1日离开,他仅下过一次楼,为的只是买张旅游地图。
这位神秘客人是巴基斯坦前外交秘书、印巴"后门"外交谈判巴方首席代表尼亚兹·奈克。受巴基斯坦总理纳瓦茨·谢里夫(巴现任总理夏巴兹·谢里夫胞弟)委托,奈克此行的使命是与印度特使R·K·米什拉就克什米尔问题进行印巴历史上最具意义的一次谈判。这一切背后的推动者是谢里夫和瓦杰帕伊两位总理。
2000年9月,我在加德满都参加南亚技术、防务与合作安全问题国际研讨班时,有幸结识并与这位阅历丰富的资深外交官多次长谈,奈克当时是作为导师来给我们授课。奈克与布托家族、齐亚·哈克以及谢里夫和瓦杰帕伊都保持着良好私交,曾在多国任大使。在他在研讨班期间居住的那间被称作"巴基斯坦角"的会客室里,精神矍铄、记忆超群的奈克详细讲述了他亲身参与的印巴两国从拉合尔高峰会谈到格尔吉尔冲突的外交斡旋内幕。
作为印巴分治时期迁往巴基斯坦的旁遮普难民,奈克为改善印巴关系倾注了大量心血。在齐亚·哈克执政期间,他以外交秘书和巴基斯坦驻印度最高代表的身份,促成两国在双边贸易、签证、国防等领域签署多项协议。齐亚·哈克神秘去世后的十余年间,尽管巴基斯坦关闭了所有通往印度的边境关口,奈克仍通过"第二轨道"外交发挥重要作用,维系着两国联系。1997年,主张改善印度关系的纳瓦兹·谢里夫以压倒性优势当选巴基斯坦总理。虽然谢里夫与才智超群的奈克在诸多问题上见解不同,但两人在改善印巴关系方面却高度一致。在奈克看来,谢里夫不仅是位政治家,更是位商人,"他能洞察印巴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合作的潜在利益,是真诚地想推进两国关系"。
掩人耳目制定方案 印巴总理世纪宏愿
1999年2月20日,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乘坐公共汽车跨越瓦格赫边境进入巴基斯坦,与久候的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紧紧相拥,两国领导人终于打破了近十年"老死不相往来"的僵局。在随后的拉合尔高峰会谈中,双方不仅就减少导弹误射风险、建立首脑热线、讨论克什米尔争端等议题达成协议,还共同签署了《拉合尔宣言》。然而,会谈结束后不久,两国国内质疑声四起。民众认为,这场"巴士外交"并未展现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希望。
就在人们围绕"克什米尔是否为永久僵局"这一话题进行激烈辩论之际,谢里夫和瓦杰帕伊总理避开其顾问和外交部,开始大胆探讨解决印巴间最棘手的克什米尔问题。两位总理就三个问题达成共识:一是克什米尔现状不当,必须解决;二是双方必须在2000年前解决问题;三是任何初步谈判都须通过"后门"外交谨慎进行。参照巴以奥斯陆谈判模式,双方同意各自选派特使就克什米尔问题进行面对面谈判。
2月底,退休在家的奈克接到谢里夫电话:"奈克,我要派你去完成一项重要使命。如今世界已经发生巨变,为何南亚次大陆的巴印两国还在纠缠历史恩怨?让我们为克什米尔问题寻找解决之道,争取让南亚在新世纪来临时展现新面貌。你有众多印度朋友,瓦杰帕伊和我也有同样意愿,所以我决定派你与他的特使进行'后门'谈判。切记,此事须绝对保密。"3月初,瓦杰帕伊告知谢里夫,他已选定实业家、印度《观察家》报业集团编委会主席R·K·米什拉为特使。3月中旬,米什拉抵达伊斯兰堡与谢里夫和奈克初步接触,双方同意在新德里举行首次会谈。
乔装打扮成为游客 两位特使德里密谈
3月27日,奈克以私人护照身份抵达新德里,为避人耳目住进一家旅游饭店。在其房间内,他与米什拉连续四天密集会谈。最终,双方就解决克什米尔问题达成四项原则:第一,双方超越各自政府的公开立场,米什拉不再视克什米尔为印度不可分割的部分,奈克也不再坚持依据联合国1947年决议举行公投;第二,解决方案必须兼顾印度、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人民的利益;第三,方案须"公正、公平、切实可行";第四,按米什拉建议,方案必须是最终的,而非部分性的。
此后数日,基于上述原则,两人详细讨论了多个解决方案:首先,米什拉提出将1972年西姆拉协议确立的实际控制线改为永久边界,遭奈克拒绝;其次,米什拉建议通过公平选举扩大克什米尔自治,奈克再次反对,称"选举无法替代克什米尔人要求的公投",并提议按1950年联合国调停人欧文·迪克森的分治标准,以宗教为基础重划疆界;第三个方案是查谟和克什米尔解放阵线提出的独立方案,遭双方一致否决。随后,他们又讨论了印度记者南亚尔的建议、芬兰—瑞典岛屿争端解决模式、北爱尔兰共享权力协议等方案,但均未达成共识,谈判陷入僵局。米什拉向瓦杰帕伊汇报称所有可能方案均已讨论但毫无进展,瓦杰帕伊回应说:"你们的工作方向正确,告诉奈克提出新倡议。"
旅游地图研究地形 军方介入谈判终止
为寻求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新思路,奈克提议以现有地理边界作为可能的新边界线。他建议将克什米尔西南部的钱纳布河(Chenab River)作为两国未来的分界线。米什拉表示不熟悉该河流的具体位置。两人都认为一张军用详图可以帮助解决问题,但寻找合适的地图却成了难题。在正常情况下,奈克本可轻易从外交部获取地图,但由于此次谈判需对军方和外交部门保密,他不敢贸然索要克什米尔详图。无奈之下,奈克只能下楼购买了一张旅游地图。两位谈判代表就着这张简单的地图,探讨着克什米尔的未来。
对于奈克的建议,米什拉既未表态接受也未明确拒绝。他对这一方案仍存有诸多疑虑,尤其是关于克什米尔地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人口比例的问题。4月1日,奈克刚抵达伊斯兰堡,米什拉便来电索要一份关于钱纳布河流域的详细地图……
数日后,印方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己方一侧发现了巴基斯坦设置的碉堡。不久,印度外交部和军方都发现了奈克与米什拉之间的秘密接触。至此,印巴历史上首次就克什米尔问题展开的秘密谈判宣告破裂。此后,双方再未就克什米尔问题进行任何谈判。
奈克再获重任 希望之火转瞬即逝
随后几个月,巴基斯坦武装人员大规模越过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进入印控区域,导致印巴双方在卡吉尔(Kirgil)高地爆发了自1971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冲突。眼见冲突不断升级,国际社会对印巴双方,尤其是巴基斯坦施加了巨大压力。6月14日,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致信谢里夫,表示只要谢里夫能促使武装人员从印控区撤离,他愿在欧洲任何地方与之会面。6月24日,访问伊斯兰堡的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吉尼将军再次转达克林顿总统的意愿:只要确保武装人员撤离,克林顿将立即与谢里夫会晤。
正当各种关于谢里夫可能下令武装人员撤离的传言甚嚣尘上之际,身在东亚某国的奈克突然接到谢里夫紧急命令,要求迅速返回巴基斯坦,代表总理赴新德里执行重要使命:向瓦杰帕伊传达巴方关于解决卡吉尔冲突的建议。6月26日,谢里夫与奈克整日深入讨论拟向瓦杰帕伊提出的建议。6月27日清晨,奈克匆忙启程前往新德里。由于谢里夫总理当天即将访问中国,奈克必须在谢里夫离境前返回报告此行结果。
抵达新德里后,奈克立即拜访了瓦杰帕伊。会见由两位米什拉出席:瓦杰帕伊的特使R·K·米什拉和国家安全顾问布拉杰什·米什拉。经过深入讨论,双方就一份由谢里夫总理和瓦杰帕伊总理签署的协议达成共识。协议包含四点:恢复1972年西姆拉协定规定的实际控制线的不可侵犯性;根据拉合尔宣言恢复双边对话;伊斯兰堡促使武装渗透者撤离卡吉尔,并按时间表解决克什米尔问题;恢复两国外长级会谈。当天下午,双方制定了具体签署方案:6月27日谢里夫访华专机飞越印度领空时,将向瓦杰帕伊致以祝愿,瓦杰帕伊则邀请谢里夫在新德里作"技术停留"。谢里夫返程时将在新德里逗留签署最终协议。
满怀成就感的奈克驱车赶往机场。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这次秘密会见的内容已被反对派泄露给了印报托驻伊斯兰堡记者。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奈克同意与我长谈时,他拒绝了希望一同参与采访的印报托记者。6月27日,印报托披露:"在美国要求从卡吉尔撤军的压力下,谢里夫派特使奈克携带停火方案访印。尽管当局欲保密,但谈判已被反对美国压力的军事组织泄露。"
按照约定,6月27日下午5时许,一份署名谢里夫的祝愿信从伊斯兰堡传真至新德里总理办公室。但直到晚上10点,瓦杰帕伊方面才回复。出人意料的是,传真中并未提及邀请谢里夫访印,而是要求巴方让武装人员撤离卡吉尔以恢复对话。这份传真令奈克震惊不已,他无法理解瓦杰帕伊为何违背承诺。
为确保这次重要外交行动成功,巴方做了周密准备。6月27日晚上10点左右,谢里夫和外交部高官在拉合尔等待传真,准备启程。他们对外宣称直飞北京,实则计划先访新德里。得知瓦杰帕伊未按约定发出邀请后,谢里夫虽感不妙,但仍决定访华,因为此时中国的支持至关重要。他同时认为,争取美国对克什米尔问题采取建设性态度有助于缓和局势。于是,他决定缩短访华行程,尽快返国等待与克林顿会晤。6月28日下午,在北京举行的中巴新闻发布会上,巴方发言人宣布谢里夫将缩短访华,30日经香港回国。7月1日返抵伊斯兰堡后,谢里夫于7月3日与克林顿通话,确定将在美国独立日——7月4日星期日访美。
印巴外交秘密谈判失败约一周后,谢里夫抵达华盛顿与克林顿总统签署联合声明。据奈克回忆,除了克林顿承诺亲自解决克什米尔争端的部分外,华盛顿声明的内容基本就是瓦杰帕伊此前接受的四点建议。
未能看到克什米尔问题得到解决使奈克抱憾终身
在与奈克的交流中,他总是对提到那些涉及印巴间几乎成功但最终流产的秘密谈判深感遗憾。他告诉我,在他的新德里之行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没有收到他的老朋友、瓦杰帕伊的特使米什拉的任何联系。
后来他才从多方渠道了解到内情:虽然瓦杰帕伊本人对两国达成的四点协议并无异议,也很愿意邀请谢里夫访印,但在秘密谈判消息泄露后,他面临巨大压力。不仅军方反对,印度人民党内也有人警告说,如果瓦杰帕伊同意"撤军和与巴基斯坦举行会谈",他将被印度人民党的另一位元老阿德瓦尼取代。难怪瓦杰帕伊后来在与克林顿通话时承认,印度鹰派势力过强使得解决印巴双边问题更加困难。
我始终记得当年74 岁的奈克在采访中说过的一段话:"未来如果印巴恢复和谈,双方必将回到我在1999年4月初提出的解决方案上。要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双方必须超越卡吉尔冲突,把精力集中在制定具体方案上。"奈克一直满怀希望,期待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印巴解决克什米尔争端。然而直到2009年他去世,这一天始终未能到来。不仅如此,印巴在缩小分歧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上的道路上似乎已经渐行渐远。(完)
- Author:TANGLU
- URL:https://hellotanglu.com/article/1f30796c-7a68-8068-9557-cac540f48f5f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